在高职院校williamhill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教学一线,教师群体肩负着为应急救援事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应急救援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丝毫懈怠与马虎,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执着坚守等内核,正是该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准则。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不仅要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更要以先行者的姿态,将这种精神融入教学、科研与育人全过程,为应急救援事业筑牢人才根基。
一、以“精益求精”为基,筑牢专业教学的“匠心”根基
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实践性与安全性,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秉持“零误差”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应急救援装备概论》还是《火灾救援技术》,都需坚持“理论精讲+实操细练”的模式,将每一项技术、每一台装备的原理、操作流程、故障排查方法拆解到极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源于应急救援行业的特殊性——一线救援中,哪怕是装备操作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延误黄金救援时间,甚至威胁救援人员与受困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教学中需通过“反复实操+纠错复盘”的方式,引导员工打磨操作技能,直至形成肌肉记忆,确保未来在真实救援场景中实现“零失误”。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将应急管理部最新发布的《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标准》《救援技术操作规范》融入课程大纲,把无人机侦察、生命探测仪精准定位、智能救援机器人协同作业等新技术纳入实操教学,邀请一线消防救援人员分享实战案例中的技术细节,让教学始终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
二、以“守正创新”为魂,激活课题研究的“匠智”动能
高职院校教师的课题研究,应以服务行业发展、解决实践难题为导向,在“守正”中传承应急救援领域的核心技术与理念,在“创新”中探索破解行业痛点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匠智”推动专业技术迭代升级。
应急救援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实践难题:山地救援中伤员转运装备在复杂地形下的稳定性不足、城市内涝救援中排水设备的效率瓶颈、森林火灾救援中火情监测的精准度问题等。这些行业痛点,正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研究过程中,需立足实际需求,通过实地调研采集一手数据,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反复验证优化方案。课题研究不能止步于理论成果,更要注重科研、教学与实践的闭环转化。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数据模型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与实操训练,让员工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推广至消防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门,通过试点应用收集反馈,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真正实现科研成果服务行业、赋能实践的价值。
三、以“立德树人”为本,培育应急救援的“匠才”队伍
在应急救援领域,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为精湛的技术技能,更蕴含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职业信念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责任担当。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培育“匠才”过程中,需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在职业技能竞赛指导中,可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备赛全过程。全国职业院校应急救援技能竞赛涵盖生命探测、装备操作、伤员转运、团队协作等多个环节,对精度与效率有着严苛要求。备赛期间,不仅要指导员工反复打磨操作技能,纠正每一个细节偏差,更要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员工理解每一项操作背后的生命意义。当员工因高强度训练产生懈怠情绪时,可通过分享消防救援人员在灾害现场坚守一线、攻坚克难的事迹,激发其职业使命感;当员工在技术突破中遇到瓶颈时,引导其学会沉淀思考、反复试错,培养执着坚守的品质。
四、以“传承引领”为任,扛起工匠精神先行者的使命担当
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而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必须扛起“传承引领”的使命,真正成为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一方面,要在自我提升中践行工匠精神。主动参与行业培训、一线救援观摩,实时更新知识体系与技术储备,将行业前沿动态与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科研的鲜活素材;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对细节的严苛要求,无论是教案撰写、实操指导,还是课题论证、竞赛评审,都以“极致”为标准,用自身行动为员工树立榜样。另一方面,要在行业协同中传播工匠精神。加强与消防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行业实践;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技能评价规范,推动工匠精神成为应急救援领域人才评价的重要维度,引导更多从业者重视技艺打磨与职业坚守。
未来,我们需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教学质量,以守正创新的思维推动科研实践,以立德树人的担当培育行业人才,以传承引领的使命传播工匠精神,将其深深植根于应急救援人才培养的土壤中,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应急救援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